NG体育APP下载“有些企业在新冠疫情前就走到了上市敲钟前期,但疫情期间订单受阻,直到今年又能喘口气,继续向着IPO进发。”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医疗物资与医疗合作分会秘书长陈红彦对《财经大健康》分析。
整体而言,医疗健康行业在过去的十年间持续扩容,领跑者则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而不断更迭,整体规律是从中药过渡到叠加创新属性的化药,近几年则是医疗器械领域更热门。
以每年的5月4日为时间节点,《财经大健康》统计了十年来A股医疗健康企业的市值变迁,以及盈利水平的变化,以飨读者。
2021年、2022年、2023年的5月4日,健康领域市值第一都是迈瑞医疗。这家公司从事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
此前,头把交椅上坐着的是恒瑞医药。恒瑞医药连坐四年A值第一,2017年到2020年。这家公司以仿制药起家,现在向创新药施力,生产制造抗肿瘤药物、用药、造影剂等。
再往前三年,每年的市值最高的公司都不同:2016年是上海莱士,一家血液制品公司,产品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凝血因子等;2015年是中药企业康美药业,如今证券简称为ST康美;2014年是云南白药,同样是中药企业。
最近十年来,这份信心的变化路径,从老牌中药企业,过渡到叠加创新药概念的大型制药企业,最近几年则是大型医疗器械制造商。
一位二级市场投资人告诉《财经大健康》,简而言之,这反映了产业升级带来的变化,各阶段的重点不同。
中国的药企相比于器械企业,发展得更早一些,头部企业就更明显。比如十年前市值最高的云南白药,在1993年就上市了,当时是云南省第一股。康美药业上市至今也有20多年了。
而近年来市值最高的迈瑞医疗,此前有一段美股上市经历,到2018年才回归A股;联影医疗2023年市值第八,该公司主营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等,直到2022年才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陈红彦告诉《财经大健康》,医疗器械公司在这十年间成长很快,既有政策层面对创新器械的支持,同时,大型医院建设、社会办医放开、基层乡镇医院建设等,给医疗器械企业带来了一轮又一轮的市场机遇,企业因此有了发展壮大的机会。
新冠疫情期间,为提升传染病筛查和救治能力,国内市场从2020年3月以来进入了加大建设重症监护室(ICU)病房、传染病医院、发热门诊等的医疗新基建阶段。2021年以来,医疗投入逐步增加,以大型公立医院扩容为主导的医疗新基建开始,项目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逐渐拓展到边远县城。
由此,监护仪、呼吸机等产品的市场需求,带动了迈瑞医疗等器械公司的市值逐渐攀升。一位医疗器械从业者评价说,“迈瑞医疗几乎每一个类别的产品,恰好都跟新冠疫情的需求相吻合了。”
市值反映了资本市场追捧一家企业的热切程度,而净利润则是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的直观体现。十年间,医疗健康企业的盈利能力,变化更为显著。
除了2018年、2019年净利润最高者连续两年是恒瑞医药,在其余的八年里,净利润最高者,每年都在轮换。
赚钱能力的变化,同样遵循着行业兴衰规律:2013年时,中药、商业企业盈利最高;到了2017年之后,丽珠集团、恒瑞医药等老牌制药企业占优;2020年到2022年,新冠疫情三年,英科医疗、智飞生物、九安医疗这些疫情概念相关的公司盈利最高,而且这三年里,盈利水平排在第二位的都是器械巨头迈瑞医疗。
2020年盈利最高者英科医疗,总部在山东淄博,主营医疗耗材。该公司的核心产品是一次性手套,此外还有隔离服、口罩、面罩等。新冠疫情期间,大部分产品通过出口销售到全球各地,远销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1年盈利最高的是智飞生物,那一年正值新冠疫苗接种高峰,到2021年底中国的新冠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全球接种亦快速进行,智飞生物称之为“单产品史无前例的年度全球使用量”。该公司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疫苗,2021年3月在中国被纳入紧急使用。
2022年,盈利最高的公司是九安医疗,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于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的销售增长。该公司表示,抗原家用自测试剂盒的需求,与美国疫情的发展情况直接相关。
2013年时,盈利最高者仅在20多亿元的规模,此后,净利润逐年提升,头部企业规模扩大,到2022年,行业最高者已经达到年净利润160亿元,放在此时,20多亿元的年净利润都挤不进前20位。
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后,“疫情概念股”的股价也随之下跌。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已经比三四年前有所扩大,股价整体仍比疫情前要高出一截。比如英科医疗,2019年底时约为每股5元,在疫情中经历过盈利暴增、股价上涨又下跌之后,2023年5月5日收于每股22.18元,市值较疫情前,仍是高了不少。
“企业这几年积累了一定的利润,长个了,可以做投资、继续发展,规模扩大,体量也大,股价目前看应该是很难掉到疫情前。”陈红彦说。
刚过去的2022年,器械企业确实盈利不错。在医疗健康行业中,盈利较高的,前十位家中有4家均来自器械行业,与疫情中的医疗、检测需求密切相关。
相比于全行业之首贵州茅台21982亿元的市值,医疗健康领域市值之首迈瑞医疗的3819亿元,仅约前者的六分之一。
头豹研究院分析显示,截至2022年8月,中国医疗企业上市公司前20的总市值均值,与同行业的美国企业差距九倍,且总市值更集中于头部的企业。
美国市值较高的医疗健康企业是联合健康集团、强生公司、礼来、辉瑞、诺和诺德等。除第一家主营业务为商业健康险类,其他的均为大型跨国药企。从规模上看,中国医疗健康类企业尚未能与其比肩。
头豹研究院统计显示,中国医疗健康前20名企业,市值总和为3864亿美元,加在一起,低于美国联合健康一家企业的4319亿美元。中国同行仍然有待提升。
近十年间,银河证券分析显示,除了2020年新冠疫情因素干扰,中国的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整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具体来看,从2013年7月至2022年11月,公立医院和二级公立医院的医疗费用统计中,次均门诊费用从253.2元和166.4元,分别提高至368.4 元和234元;人均住院费用,则从11702.1元和5010.7元,分别提高至13898.3元和6809.4元。整体而言,门诊和住院费用大部分时间在稳步上升,2020年因新冠疫情扰动导致短暂的冲高及回落,随后又回归到上升趋势。
今年以来,人们看病就医的需求也逐渐恢复增长。2023年1-2月,医保收入5955.3亿元,同比增长10.98%;医保支出3480.49亿元,同比增长 24.95%。银河证券分析认为,今年疫情影响几乎消除,医疗机构服务量恢复,也就带动了医保收支的增长。
反映到上市公司经营情况,今年一季度,医疗健康类公司盈利前20里,有17家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盈利最高的,依然是器械公司迈瑞医疗,合同研发服务(CRO)公司药明康德紧随其后,智飞生物、白云山、云南白药等药企盈利也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器械公司不及去年多,前20之中有两家,没有体外诊断类的身影。
陈红彦分析,IVD(体外诊断)领域,在三年多的新冠疫情中获得比较高的增长,当下,检测类的产品品种有限,虽不会特别明显的涨,但企业如果能够借着此前积累的高盈利、高市值,稳步发展别踩坑,后续表现也会不错。